更新时间:2025-09-16 04:03:19
巴迪欧在其论电影一书中花了一个章节来定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电影,概括提取后可以化简为几个标准:
1、在叙事中剥夺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即单纯讲普罗大众描绘为一种存在,甚至是历史变迁的一个棋子。在叙事中隐去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与政治运动的斗争中直接改变现实政治的能力,主角(所描绘的底层人民)夹杂在大时代下随波逐流,被动接受着时代所带来的苦难
2、热衷对新闻报道进行二次创作,利用现实主义题材去营造史诗感
3、排除革命政治,在形式上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当今革命政治的具体内容。它只是“近距离拍摄”苦难和不公,但却拒绝去表现孕育阶级视角和政治组织的过程(即“政治纲领和组织”)。
总结:表面上以“人民”为主题,展现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文化,以此吸引观众并获取一种道义上的合法性。它通过将人民描绘为被动的、非政治的、缺乏自我组织能力和明确阶级意识的“存在物”,实质上剥夺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可能性,从而维护了现有秩序(资产阶级秩序)。它是一种看似同情人民、实则解除其武装的艺术形式。
那么反观流浪艺人的叙事方式,安哲选择以流浪艺人去展现上个世纪希腊那段最动荡的历史,电影以流浪艺人的遭遇一集他们演出剧目的不断改动来反映了那段历史的一个个侧面。电影所描写的几十年间政治变迁,革命斗争很大程度是只是故事的“背景”,安哲“近距离拍摄”了艺人的苦难,但远远避开了革命政治的内核。
可见,流浪艺人几乎踩中了巴迪欧对修正主义电影的每一个定义,那么它是吗?这个答案可能并不好回答
当然如果你问1977年的巴迪欧,他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反动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能带给观众的绝非同情这种“高高在上”的情绪。电影也并非完全没有触及抵抗运动,流浪艺人团体中选择加入游击队的那位同志的故事一直作为影片的线索存在,只不过我们的视角被限制在了流浪艺人之中,不过哪怕这样,我们也窥见了希腊的那段历史。
可能流浪艺人唯一“修”的地方就是把视角限制在了“第二人称”上面,但其并未抹除人民的主体性,从女主角的自白,婚礼上的反抗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力量,只不过安哲用了“表现”的手法。可能这也是这部片唯一的错误吧
流浪艺人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恰恰成为了这样一个试金石,迫使我们去思考艺术与政治之间那道复杂而永恒的界限。所以,最好的方式或许是:承认它作为电影艺术杰作的地位,同时理解巴迪欧批判的内在逻辑,并将这种分歧作为我们更深层次欣赏和思考这部电影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戏台》:又一部老登电影?
下一篇:“等到春暖艳阳天,你我就相见。”